英雄血染困牛山:揭秘红六军团52团的悲壮往事
1934年秋,中央红军开始战略转移。为掩护主力部队,红六军团52团在师长龙云率领下担任先遣队,却在贵州甘溪地区陷入敌军重围。这支英勇的部队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斗后,竟神秘消失在茫茫大山中,成为红军长征史上一个未解之谜。
一、危急关头的战略抉择
展开剩余79%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,蒋介石不顾民族危亡,连续发动五次围剿。在前四次反围剿中,红军屡创佳绩。但在第五次反围剿中,由于指挥失误,红军被迫开始长征。为掩护主力转移,红六军团9700余名将士奉命西征,担负起吸引敌军火力的重任。
这支队伍在任弼时等将领指挥下,突破重重封锁,于1934年10月抵达乌江畔。就在准备渡江时,中央急电要求改道江口,继续牵制敌军。这意味着要重新杀入包围圈,但将士们义无反顾地转向阳明山。在补给困难的情况下,部队又转战广西北部,最终进入贵州境内。
二、困牛山上的生死抉择
在贵州石阡县甘溪地区,敌军布下天罗地网。为掩护主力突围,师长龙云率52团800余人担任后卫。这位土生土长的革命将领,19岁就参加革命,曾跟随彭德怀起义,具有丰富的作战经验。
10月7日,52团在困牛山陷入绝境。前有堵截,后有追兵,更棘手的是敌军裹挟百姓作为人质。为避免误伤群众,红军将士宁死不还击,被逼至悬崖边。在最后的冲锋号中,近百名战士砸毁武器,手挽手纵身跃下深渊。这悲壮的一幕,让追击的敌军都为之胆寒。
三、七十年后的真相大白
2002年重阳节,党史研究员杨又铸在困牛山考察时,意外发现当地村民保留着祭奠红军的特殊习俗。通过走访98岁的蔡应举老人,才揭开这段尘封的历史。原来当年有幸存者何步荣(后改名陈世荣)被村民所救,将这段往事口述传承。
杨又铸历时多年走访调查,最终形成8万余字的考证材料,找到了田海清团长的遗物。2009年,当地政府在跳崖处建立纪念碑,红军跳崖殉难处七个鲜红大字,永远铭记着这段感天动地的英雄史诗。
结语:
困牛山上,红军将士用生命诠释了人民军队爱人民的铮铮誓言。他们宁死不伤百姓的崇高品格,与山河同在;他们视死如归的革命气节,与日月同辉。这段悲壮的红色记忆,将永远激励后人砥砺前行。
发布于:天津市